以“诚、正、敏、毅”为办学理念
星耀校区 呈贡校区

跟着课本去旅行——浅谈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旅游文学

发布日期:2017-02-22

云大附中 梁晓娟


摘要:文学作品中少不了旅游文学,作家在其中写景、抒情、言志,既描写了祖国河山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体验。作为文人作家的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寄托了旅游主体情感,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这些旅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很大一部分都从涵盖旅游因素的美文中选入,传递着“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思想,语文课本表现出了与旅游的密切联系,成为初中学生阅读学习的典范、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课本中的旅游文学包括游记散文资源、山水诗歌资源、小说场景资源、故事情节资源及作家资源等。

关键词:语文  文学  旅游

中国地域宽广,山川秀丽,民俗风情各异,有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几千年来,在这块文化底蕴丰厚的广袤土地上,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作家在其中写景、抒情、言志,既描写了祖国河山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的体验。放眼世界,世界文学中也不乏这样的文学作品。语文课程作为学生认识中国以及世界的一扇窗口,既有传播语言的功能,同时在语文课本的编排选材上体现出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渠道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语文书中就传递出“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思想,语文课本表现出了与旅游存在着的密切联系。旅游文学占据了教材的一定比例,为学生带来的新的体验与精神享受,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作品。它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旅游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性和审美抒情性,还有就是旅游性和知识性。旅游文学创作反映的对象是旅游生活。旅游是旅游文学作品创作的基础,既反映因精心描写旅游的特有的风土人情而具备地理性,也突出民俗风情的独特性。

以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为例,中国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相关的介绍的文章,许多学生也从课本中接触到了国内外的旅游地点。比如,八年级上册中的第四单元——江山多娇,就介绍了各地著名的旅游地区。具体包括的课文为《《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就连写作要求都是写参观游览的文章,口语交际是学当导游。

我想,语文课本之所以安排这样内容,就是想在初中阶段普及率极高的基础教育阶段,让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经历和接受教育中潜移默化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对祖国山河,乃至于国外美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熟悉。除了能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写作方法、鉴赏美文,在情感价值方面就要求学生自觉培养起领略“好山好水好风光”的自觉意识,欣赏美丽多娇的山水风光,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体味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激发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的情感。这也不就印证了俗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吗?

这些课本中的旅游文学资源可以分为:游记散文、山水诗歌、赋、楹联题刻、小说场景、故事情节及作家资源等。

首先,语文课本中典型的旅游文学类型具体表现在: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与旅游有关的文学作品占据一定的比重,最常见的就是游记散文和记游的山水诗歌。我国丰富的文学资源中沉淀着许多著名的游记散文,比如郦道元的《三峡》、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与我国旅游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中的自然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游记散文相符。沈新林提出:“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门类,是地理与文学的结合题,具体说是以描摹山水名胜、记叙游踪风情为内容的散文”。[1]游记是古代文人墨客山水游踪活动的文学作品,反映古代旅游者对游览观赏景观的理解和认识。唐代作家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宋代作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分别是作者被贬官到永州和黄州两地游览当地景点写下的游记散文名篇,两地也因此出名。游记不仅把游作为游玩、外出求学等活动,而且还突出相应的文学主题。王立群认为,山水游记散包括对游历中的山川景物作出具体而真实的描绘、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游踪的激素。[2]

山水诗词用优美的辞藻,朗朗上口的节奏,平仄有序的韵律,引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获得理性的升华。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登上镇江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追慕古代英雄,感叹自己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从而抒发自己的一腔忧愤。由于这首词,镇江北固亭得以扬名。而著名的记游诗歌,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还有曹操的《观沧海》、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杜牧的《泊秦淮》、陆游的《游山西村》等,这些作品都成为语文课本里介绍的景点。这些优美的诗文既使学生学到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又领略到了祖国神奇、瑰丽的山水风光,获得了美的享受。

赋的构思精巧,笔调细腻传神,描写景观深动细致,塑造出的悠远意境感人至深,因而使相关的旅游点受到关注。如《核州记》中介绍的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作者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风等景物,来抒发遗世独立的旷达之情,文章描写的黄州赤壁矶亦成为无数骚人墨客向往之地。

楹联,即刻在壁柱上的对联,是我国特有的颇具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题刻,即刻于石板石壁上的题词题诗,一般系名人所为。如《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巧借这些谐音字,表现了孟姜女庙前潮起潮落,碧空云涨云消的景象。旅游文学作品依附于天下闻名的旅游胜迹,再加上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庙这一旅游目的地更使不少学生趋之若鹜。

另外,名山胜水无不伴随着传说,给自然之景抹上了神秘的色彩,吸引旅客探寻山水中的神奇传说。神话传说不仅引领统治阶级对我国的江河胡海、名山大川进行祭祀,而且,还激起我国的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对山水的游历和歌颂。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神话传说也印入学生脑海,如《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

中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是由于文学的媒介而出名的。被选入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崔颢的《黄鹤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名楼名声鹊起;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远在滁州的醉翁亭闻名遐迩。事实上,苏教版语文课本里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其次,苏教版语文课本中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也有许多与旅游有着间接的联系的作品。其间有小说场景资源、故事情节资源及作家资源等。比如,每册书中推荐阅读的名著,涵盖了国内外的文学作品,伴随作品中出现的故事场景也都在现实中有对应的旅游目的地。比如《西游记》、《水浒传》的故事场景在全国各地都出现,《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另外,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故事发生地——苏州万盛米行,现在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人也是通过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这些文学作品才知道这些景点的。除此以外,《苏州园林》、《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长城专题,也都直接介绍了旅游景点。我们通过这些文章认识并了解到了祖国的许多风景名胜。

特别应该提出,苏教版语文课本中与旅游之间的密切联系还体现在一些在某地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比如,有着深刻认识的鲁迅,他的作品背景就是浙江绍兴。在这座古朴的城市,



[1]沈新林:《古代游记发展初探》,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21页。

[2]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每个台门里都隐藏着一个故事。鲁迅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他的作品的每一页里都流淌着一段往事,很多人都是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认识并熟悉了绍兴。教材中有太多绍兴的影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朝花夕拾》……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挖掘这些资源本身所蕴含的内涵,绍兴市旅游部门推出主题旅游的项目,让学生走出校门,到户外感受和回味语文课本里的知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解读语文课本。

总之,在对这些课文进行梳理后发现,苏教版的语文课本里存在着大量的旅游文学资源,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类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以有效、充分的利用。带着学生跟着课本去旅行,也许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生动、精彩!

参考文献:

[1]  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李泽厚.中国美学及其他.[M].美学述林[M].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王柯平.旅游审美与山水旅游文学泛言(上篇)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3).

[5]  王柯平.旅游审美与山水旅游文学泛言(下篇)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