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正、敏、毅”为办学理念
星耀校区 呈贡校区

初中英语教学中外文化意识培养的探索与实

发布日期:2017-02-22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钱子雄



2015年1月31日发表在英语《学生双语报》2014-2015学年度教师版第25期B10-11版


[摘要]  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和分析现行七至九年级英语教材(Go for it)中涉及中国文化的篇目和内容,透视教材编写如何体现课标精神和要求,探索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学会将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增强差异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和宣传祖国文化的能力,阐述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中西方文化意识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增强  中外文化  意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着重围绕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层面逐步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理解能力,在七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一至五个级别的目标中,明确地反映出文化意识的层级要求:一级是“对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二级是“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三级则强调“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四级指出“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异同”;五级明确要求“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1]在五级的目标中既对每一层级指出了具体准确的目标要求,又体现层级递进关系及逐级深入的趋势。对现行七至九年级英语教材(Go for it)进行中外文化方面特别是关注中国文化的渗透,为师生教与学提供中西文化比较的内容、框架十分必要和重要,探讨日常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认识,增强文化意识,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深化文化差异认识的基础,从而达到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学会自觉而自然地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培养国际意识,使学生自身为未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

一、教材中中国文化透视与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2012版七至九年级义务教育英语教材与前几版明显的改进地方是,递进式地加入了中国风俗、节日、风景名胜、民间故事、青少年学习与生活方式和典故等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如在七年级英语教材下册中,在阅读练习部分编入了关于云南怒江等地区中小学生日常上学过大河,使用交通工具溜索(ropeway)的介绍。八年级上册教材中介绍了游览贵州黄果树瀑布、登山东泰山、年轻人向往上海的工作与生活、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云南过桥米线、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的故事等内容。八年级下册中介绍了中国公交司机救人的事实及感悟,《西游记》中美猴王孙悟空的人物特点、愚公移山。同时,让学生介绍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珠穆朗玛峰登山有感,四川大熊猫保护纪实内容以及中国式乡愁与新农村的变化与发展。在九年级教材中,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页。

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及过节习俗、中国农民工进城务工及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困惑、中国制造现状,茶文化、孔明灯、剪纸、泥塑文化、民乐作品《二泉映月》及阿炳的悲惨人生与杰出贡献,中国青少年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自己做主等内容。

上述中国文化内容的加入全方位地体现了《课标》“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初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全面学习和了解《课标》,对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进行透视分析,不难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对祖国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入七年级后,通过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接触和了解了外国文化,了解一些目标语文化,逐步开阔了世界视野,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为什么要在七至九年级阶段的英语教材中逐步渗透中国文化内容?如何在英语教材中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怎样理解其课程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一系列问题对英语教师来说既是必须充分认识的问题又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从七至九年级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处在少年关键时期,对中国文化有所认识的同时,得益于国家的对外开放,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进一步的英语学习系统地加深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即学习语言(英语)就了解了西方文化,满足了少年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学习祖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文化对比学习的思维,即学习外国文化以了解比较中国文化为前提。其次,从外语学习的目的来看,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习学会科学而准确地介绍祖国文化,要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4页。

此种意识的培养须在少年时代就抓紧,也就是在少年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加入文化差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客观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的基本认识和立足点。文化差异形成了文化多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中中国元素的加入,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差异的重要性,认识了差异才能理解中外文化的多元性,从而为形成包容、接纳的文化观打下基础。教师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算真正理解了《课标》制定的背景和内涵,找准了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意图,也就明白了课程设置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也会较容易地全面理解课程、课标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内涵及辩证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方能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情况,科学地依据课标运用教材,完成课程任务,从较高层次实现英语教师的独特价值。

二、英语教学中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本人通过学习,较为全面地领会了课标精神,把握了教材编写体系和章节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了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教学探索工作。

1、把握教材编写特点是采用正确教学法的前提

依据《课标》,吃透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通过学习了解教材,我发现中国文化内容在七至九年级教材中均有这样的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相关内容,所增内容多数编入听、说、读的练习部分,即要求教师注意在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英语知识和语法的同时,在英语运用环节加大学生使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的力度。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学情,一方面提醒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本单元涉及中国文化的背景,即提前巩固相关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本单元所涉及的词句,在进行相关中国文化内容的学习时,结合学生情况,提出只用本单元所学词汇和语法介绍和可以运用已往学过英语知识介绍所学内容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从学生回答中了解了学生学习的程度,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摸清学情,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课程资源是加深本土文化认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注意课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如在七年级下册中,当学生学习云南怒江等地中小学生每天靠溜索(ropeway)渡过大河上学的内容时,我就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主动先介绍怒江相关历史和地理情况,如独龙江上溜索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景有所了解,在学习具体内容时,让学生站在同龄人角度感受那些使用溜索的学生的情感态度,自然而然地增强学生的意志力,珍惜好机会努力学习的同时,对本土文化特点有所认识。在知晓背景后,让基础较好的学生首先在不阅读内容的前提下,用英语大胆介绍用溜索作为交通工具过江的的学生情况,然后全体学生再阅读内容,这样,使不同程度的学生产生好奇感,形成比较氛围,有所收获,产生课堂立体效果。当学习茶文化、过桥米线、农村留守儿童等内容时,顺便让学生介绍云南普洱茶、过桥米线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介绍时分两个层次,让英语较好的同学真接用英语介绍,基他人用汉语介绍,第三个环节才回归到教材内容上,使学生用英语学习和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介绍和了解云南文化、昆明文化等身边的文化,实现英语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和文化有机结合,加深对文化的认识,达到学语言就是学文化的目的,用日常学习行动扎实地了解本土文化,开阔国际视野,“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开,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外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文化教学。”[3]

3、教学策略导向文化意识将文化培养落到实处

在日常教学中,按照建构主义观点,“语言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context)相联系。利用现实情境所提供的场景,学习者将自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与知识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相连接,将新知识吸收并结合纳入自己已有


3、鲁子问  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的认知结构中”。[4]

教学策略运用的深度、广度如何,既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反映,又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我结合义务教育教材编写的特点,即涉及中国文化内容多数出现在听力、阅读练习中的情况,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注意教学策略的恰当运用,学习到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孙悟空等内容时,常采用历史回故、曲故启迪等形式,而且运用导游式、抢答式、积分式和小组选拔式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将英文介绍、英汉同声翻译与汉语介绍相结合,营造积极主动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利用少年学生的身心优势和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成思维发散、主题聚焦、活用英语的场所,使一个个教学策略体现文化意识,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服务。

三、帮助学生认识中外文化差异有有益于学生全面成长

相较而言,英语教育较能体现文化意识,让受教育者在老师指导和启发下,通过日常点点滴滴的课堂教育,不断回归教育的本质,使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加深对文化的认识,逐步感受和体会“文化即文明,文化即交际或跨文化交际。”[5]  本人在长期教学中,将中国文化意识培养、教学策略运用的情况如何和效果怎样通过阶段学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学生阶段进步评估等方式来诊断。通过访谈,学生反映出视野开阔,文化差异意识强,中外文化观基本确立,学会包容、接纳不同文化。通过问卷调查,82%的受调查学生同意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正确理解文化差异方能使自己立足本土,走向世界。86.2%的学生认为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更要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了解外国文化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使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


4、鲁子问  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5、鲁子问  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涉及正确教学观的导向、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学生成长的科学评价等方面,以文化为导向,加深中外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将是义务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发展方向,也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需要外语老师不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落实在日常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