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附中创新推动美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鉴于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美育与学科教育的创新融合研究与实践中来,云大附中的3位美术老师——孙黎勇、印力、杨伊就是其中的代表。该校历来重视对学生的美育培养,为了扎实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该校3位美术教师分别申请获批了“孙黎勇水彩画特色工作室”、“印力创意设计特色工作室”、“杨伊少数民族工笔画特色工作室”。
9月16日, 在五华区美术学科“三校六室”的观摩活动中,云南省教科院副院长李云峰,云南省教科院办公室主任、云南省美术教研员温文汇,云南省教育厅体艺卫处杨薇,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秘书处副主任何青颖,昆明市教科院副院长李俊,昆明市教科院美术教研员姜云,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于雷、书记钟兴,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美术教研员左莉莎及五华区各特色工作室主持人,在云大附中党委书记王宇伟、党委副书记李学文、教务处副主任和文涛的陪同下,观摩了云大附中3间特色工作室并给予指导。
本次观摩活动由云大附中艺术教研组长王玲老师主持,党委副书记李学文代表学校感谢了各级领导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关心与支持,对3位美术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指出云大附中的美育工作是学校重要的阵地,老师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深挖美术特色内涵,将美术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
孙黎勇水彩画特色工作室:
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融入到水彩画中
云大附中孙黎勇老师将水彩画这一具有迷人魅力的艺术语言形式作为工作室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打造云大附中艺术教育中的一块天地。在初中阶段,工作室通过特色艺术团体的活动与常规美术课的结合,让学生了解掌握水彩画技法与特点,用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形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云南地方特色文化,相互渗透,将水彩艺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广阔领域中,进而能达成特色工作室的育人目标。
印力创意设计特色工作室:
让学生“脑洞”大开秀出好创意
“印力创意设计特色工作室”特色教学结合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立足学校实际,积极探索美术特色课程的新方法,以创新的思维,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注重设计特色课程与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紧密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联,让学生在设计课堂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自身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特色教学使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杨伊少数民族工笔画特色工作室:
用中国画技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云大附中“杨伊少数民族工笔画特色工作室”立足于云南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结合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运用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技法,来表现本土的民族文化。在信息化大背景下,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用定格动画的形式来呈现作品。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进一步拓展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征的动画创作,为开展综合实践特征的艺术教学提供了支持,让学生真正进入了“真实性”学习,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能以文化继承者的身份主动理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最终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达到培养学生美术的核心素养,落实全面美育的目的。
本次观摩指导活动结束后,云南省教科院李云峰副院长、温文汇主任等领导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们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各位美术老师在特色教学中做出的优异成绩,也对各位老师提出了4点建议:
一是美术特色工作室主持人要进一步认清工作室的建设目标,明确工作室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二是特色工作室进一步以美术课程标准为核心,结合地方和我省民族民间文化开发美术特色课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三是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结合民族团结教育进行工作室建设;
四是主持人要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建设。
翰墨飘香、美育养心。云大附中牢牢把握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着力点,用美育点亮学生心灵,通过美术教育的点滴渗入,通过各种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活跃了学生文化生活,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心理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