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正、敏、毅”为办学理念
星耀校区 呈贡校区

开拓创新 砥砺前行

发布日期:2018-10-31

2018年10月24日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纪实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昆明市《道德与法治》教研活动于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下午14点在云大附中举行。本次教研活动由昆明市教科院、云大附中、昆三中联合举办,由陈为老师主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更是一次醍醐灌顶的收获。                       

在研究课开始之前,陈为老师隆重介绍了本次研究课的两位年轻老师,从容镇定的张瑞老师、优雅大方的肖云玲老师。

  8620556838976727  503586145063200923  692224011275943726

本次教研活动的第一节研究课是九年级第二单元“增强社会责任,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展示课。展示课在初三年级(16)班同学的主持中拉开序幕。张瑞老师结合云大附中初三年级胡晓雪老师组织的“对公共事务的一项提案”活动,做出了精彩的致辞。紧接着活动主持人讲述了评分规则、比赛规则,将对本次活动进行评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下,四个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255751477770743177 620438497940343805 577940868078596463                 

第一小组的同学发现了市民处理宠物粪便的实际困难,提出了“关于投放宠物垃圾桶的提案”,用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相应对策,并倡导所有市民从自身做起,爱护春城美好环境,致力创建文明城市;

第二小组的《关于昆明市区排水系统总体落后、易积水问题的提案》,聚焦昆明市区强降雨后市政道路淹积水的热点问题,并结合青岛先进排水系统,为昆明排水现状提出行动建议,共谋民生福利;

第三小组分享的是“关于共享单车租借问题的提案”,积极关注经济社会生活中新生事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政府机关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以小公民之视角窥探社会民生之大事;

第四小组则向大家展示了“关于修建师范大学公交站台人行引桥的提案”,提案主题紧贴校园周边生活,最接地气,对修建人行引桥的详细分析体现了他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的能力。

随后,云大附中的同学用快板倡导中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中来,精彩的表演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张瑞老师对本次活动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并寄语孩子们“今天,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从你们身上,老师看到了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继续坚持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发展建设,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我相信不久之后,大家会成为一位对祖国民族具有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对道德法律有自尊与守规则、对社会现象有思想、有理智、对集体和他人具有责任担当意识与包容精神的中国公民。”

   

          585963097389219516733692646781987054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胡晓雪老师宣布了本次活动课的小组评比结果,其中徐小琳小组“关于投放宠物垃圾桶”的提案被评为最佳提案。叶洪玮小组“关于昆明市区排水系统总体落后、易积水问题”的提案被评为最佳活动小组。

                   258274458546372401

“你有想过一部手机究竟能做多少事情吗?”,第二节研究课在肖云玲老师的这个提问中拉开序幕。学生进行了热烈的抢答“查资料、打电话、摄影……”肖老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我们正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做一个创新型人才。

本次研究课肖老师将其分成了三个板块。   

板块一:国家发展与创新。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创新为什么能成为撬动地球的力量?”以此强调创新对国家和时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板块二:企业发展与创新。与时俱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肖老师展示了2018年4 月 16 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的制裁的相关材料。启发学生要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得依靠创新型人才。紧接着学生思考并回答“你认为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特征?”肖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特征有创造性思维、求知欲、好奇心、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等。

板块三:个人成长与创新。“给你一个瓶子你可以做什么?”同学们的作品让我们脑洞大开“黑科技火箭筒、生态之光、园林之光、课间挚友”。每个作品都凝聚着同学们智慧,每一个作品都凝聚着同学们的付出和汗水。

  799367110434479377       96070631288619575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接着是肖老师对孩子们进行过程采访“对作品最初的设想是什么?为此提出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中,哪一个问题对后来的作品最有帮助?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如何克服的?”从回答中我们能感受到“创新型人才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型人才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实践的能力”等,课堂接近尾声肖老师寄语孩子们:愿我们一起做有情怀的创新者、传承我们的创造。

最终在同学们大声朗读创新的含义中本次研究课圆满结束。

      897734443611676279        832537221496468600

握初心在手,携信念前行。在评课交流环节张瑞老师谈了自己艰辛的准备过程和本次研究课的收获,他说到:“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

  351956526273528869            101429386985848573

   

  356321692247371377            718150151321667890

胡晓雪老师老师在分享到: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主题活动但这是云附的常态化,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知识之外的能力。对此陈为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表扬:“这是课堂内容活动化,是活动内容课程化的体现,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完美落实。”

肖云玲老师分享了此次备课的心路历程以及反思,她说到:“每次公开课其实都是集体智慧的展现,这节课也是如此。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程来说,前期是痛苦的,后期是温暖和幸福的。反思这节课。我想从改进自己和改进这节课两个方面来说。我觉得自己的能力是需要不断的去提升的,比如说做一件事情,如何去规划的能力?如何准确地表述教学语言的能力。还有在平时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更细致更规范的去处理一节课,而不是比较随意和粗糙。另外,对这一节课的改进,我觉得其实就像学生的作品一样,我也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有许多遗憾的地方,比如说有些关于创新的材料,我自己看了非常的兴奋,量子卫星、大数据分析、互联网+、物联网等等,这些看了非常兴奋和激动的材料,我没有很好的给它融进教学中去,没能让学生也感受这种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的魅力;另外就是这节课的作品呈现上,其实最开始是希望把其他班很多很好的作品比如说哲学投影仪、鱼菜共生循环系统等等,想把它融到这节课当中,但后来又放弃了。原因是,我在想课程是不是应该让它回到原来的生态面貌上,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呈现最好的效果,取悦同学,取悦自己。另外这节课的组织上还应该更加的有序,衔接之间应该更加的紧密和自然等等。”

昆一中西山学校李扬老师的分享最为细致入微,他说到“听了今天下午的两堂创新活动课,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每次参加教研活动,都能够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公开课是目前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最典型的教研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形式。一节好的公开课,应该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具有研究的价值,对新课程的推进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能够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公开课不仅成为教师同行讨论的领域,而且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并体现了“1.设计贴近生活2.从形式方面来看,活动形式比较新颖、活动的设计符合新课程的理念。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的变化表明教学理念的变化,更是重视了教学内容的落实。

西山实验中学毛建明老师对肖云玲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肖老师今天这节课的表现非常优异。她课堂上简练流利的课堂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精美实用的课件制作、良好的心理素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值得我借鉴的经验。一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有意关注;二是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通过一个问题链,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三是充分展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是教学创意,彰显教师的课改理念;五是主题探究,引领学习的两个深度(深度参与、深度探究);六是课堂小结,反映教材的深度理解。总之,今天的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应该像肖老师学习,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补充教材,更新教材。”

陈为老师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发言,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内容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当然,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反思自己的学科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是否有效等等。

我们要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变化中另谋创新,并不是停留在变化的痛苦中。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由衷感谢张瑞老师和肖云

玲老师的精彩课堂,相信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将会在陈为老师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蒸蒸日上!

                                               撰稿:云大附中 严绍元

                                              审稿:昆明市教科院 陈为

                                                     云大附中 谭文梅

                                               摄影:云大附中 李玉梅